系统谋划 综合施策四川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后续扶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之三
系统谋划 综合施策四川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后续扶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之三
四川省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细化明确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6大脱贫路径,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搬迁入住32.8万户114.6万人,累计脱贫103.5万人。
图为四川省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景
聚焦精准、系统谋划,绘就搬迁脱贫新蓝图。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系统谋划,精准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原则同步规划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编制县级后续产业发展规划146个,制定安置点后续脱贫发展方案3531个,实现10户以上安置点后续脱贫发展方案全覆盖。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开发局认真履行双牵头职责,切实加强与住建、财政等省直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统筹整合22个扶贫专项资源力量,协同推进搬迁脱贫。三是压紧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市、县主体作用,扎实推动后续脱贫发展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要求,确保每户尤其是分散安置搬迁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
保障基本、优化环境,建设搬迁群众新家园。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从根本上改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是搬迁脱贫的关键。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累计建成农村道路3万余公里、入户电网1万余公里、饮水管网3万余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二是优化公共服务。新建、改建学校166所、幼儿园398所,新建、改建卫生院(所)2519个,修建村文化室、活动室等3453个,有条件的地方还开通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迁入区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是增强发展能力。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在搞好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统筹整合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结余资金在内的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推进搬迁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为后续脱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发力、综合施策,迈出脱贫奔康新步伐。将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融入脱贫攻坚大扶贫格局,统筹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一是突出产业特色化。结合四川“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特点,积极推广县建现代农业园、村建特色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模式,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向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产业优势区集中,推进三园联规、联建、联产,实现搬迁群众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依托川茶、川药、川酒、川果、川猪等品牌优势和资源特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大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强化搬迁户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依托四川地形地貌多样、旅游资源富集、民俗文化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
二是突出就业多元化。坚持把就业安置作为重要途径,多措并举,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建立搬迁户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组织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7市35县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机制,引导搬迁户到省内外充分就业。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吸纳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排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搬迁户。结合后续脱贫发展需求,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转化孵化平台,鼓励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发展小微企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三是突出保障人性化。整合各类社会保障资源,逐步提高因残、因病、缺劳力等特殊困难搬迁群众保障水平,帮助实现稳定脱贫。鼓励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保续保,统筹做好跨地区搬迁群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对未标注脱贫的搬迁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按最低缴费标准由政府代缴。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建立“医药爱心扶贫”“卫生扶贫救助”“重大疾病慈善救助”三项基金,先后筹资9亿多元,对经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报账后仍存在特殊困难的搬迁人口实行救助。全面推行“两线并轨”,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实现脱贫的搬迁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充分发挥低保“兜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