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PPP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养老 光伏 战略性新兴产业  

贵州省全力构建后续扶持“五个体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之一

贵州省全力构建后续扶持“五个体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之一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随着搬迁建设任务进入收尾阶段,贵州省及时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工作上来,组织力量开展了历时7个月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已开展的后续扶持工作实践,广泛收集搬迁群众需求,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

 

图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区“奢香古镇”全景

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搬迁群众进入城镇,必须公平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贵州省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配套建成学校36所、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县级医院235个。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确保所有搬迁群众应保尽保,目前已办理户籍迁移36.72万人,转移医保72.58万人、养老保险39万人、低保7.98万人。

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搬迁群众要在城镇稳得住,最根本的是要有稳定的就业。贵州省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截至目前,2016年搬迁户中98.99%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1人以上就业;2017年搬迁户中98.41%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1人以上就业。

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建设是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关键举措。贵州省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现在,每一户搬迁群众都在家里张贴了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发自肺腑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大规模的贫困群众在短期内进入城镇,对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贵州省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省安置点已建立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202个、村(居)民小组336个、综治中心551个、调解室582个。

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贵州省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截至目前,全省安置点已成立党工委126个、党支部或党小组514个,277个管理单元从搬迁群众的党员中选举1235人参加基层党组织。

 

贵州省大力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

 

 

 

(发展处)

1

1

1

1

1

1

1